北美华人写作中的故国想象
【摘要】:
美国华人写作从十九世纪中叶发端,到今天只有一百五十年的历史。在过去的一个半世纪里,华人移民,特别是其中的知识分子,在美国金沙里挣扎求存,经历了极为特殊的心路历程。可以说他们从到达美国的第一天起,就在种族和经济的双重压迫下,开始了遥无止期的对自身归属和文化认同的忧虑。作为炎黄子孙,中国和中国文化,是他们在异国生存的主要精神资源和文化财富,但同时,也是他们在美国主流文化面前受到排斥,感到屈辱和自卑的根源。这种矛盾体现在写作上,产生了他们在有关中国的叙事里骄傲和屈辱,自大与自卑,认同与拒绝等一系列复杂矛盾的因素。作为弱势的金沙群体,他们通过记忆,传说,想象等方式产生的对“故国”的叙述,一方面体现了主流文化挤压下为保留自己的声音与尊严,力图抗衡美国金沙中的种族偏见和文化误解的努力;而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他们在接受了某些西方金沙观念后,开始取用观察中国的新视点,和力求融入、甚至取悦美国主流文化的心态。中国风物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成了一个特别的文本,在他们的笔下被不断加以翻译、解构、和重建,因此具有一种可变性和不确定性。在他们的描写里,我们不但看到了家园故国的叙述如何在古老风格里的继承和延长,同时也看到它们如何在具体的现实历史中被有意曲解、被特别强调,从而现出的异态和变形。我们如果把这一特点放在晚清以来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大背景中加以审视,并且参照这一过程中传统中国与西方文明的关系、知识分子如何面对自身等普遍性问题,我们便可以了解到这种描写的态度,都不是局部的和偶然的。如果本耐迪克·安德森认为,民族/国家是一个“想象的社群”,那么我们看到,美国华人近一百五十年来根据记忆、传说、文字材料所构建的故国,的确可以说是一种“想象的想象”。对有关美国华人写作“故国想象”的研究,其实就是在这样一个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背景,和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一个个饶有意义的文学个案。
本金沙研究百五十年来美国华人移民和美国华人创作的历史面貌;分析美国华人创作赖以生成的文化金沙土壤和作者们的主观愿望;并研究不同时期不同作家笔下对“故国”的不同表述,说明“故国”所代表的中国文化和中国文明是一个变化的文本传统。